
“小刘,曾经的我成功过、失败过、也彷徨过,走过人生的一些曲折,之所以还能从头再来,因为我的梦想还在……”在见到禁毒工作人员后,彭阳县**废旧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某就打开了话匣子。

1995年,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年仅18岁的杨某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刚开始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筛沙、拉钢材,再苦再累都咬着牙硬着头皮干,虽然学历低、没技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有坚韧的品质和一颗追逐梦想的心。”凭借着吃苦耐劳,多年在外打工积攒下的资金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08年,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开始自主创业,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团队,加上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他由一个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正当日子一天天变好的时候,建筑公司经营陷入了困境,杨某一夜之间负债60万元,跌入了人生谷底。2011年,他决定再试试,经过朋友推荐,又投身建材行业,但由于缺少经验加上市场不景气,这条路不得不放弃。在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后,2017年春,时年40岁的他又一次背上行囊踏上打工路,因为社会上的“朋友”诱骗误入歧途,从而沾染上了毒品被公安机关查获,留下了这辈子都挥之不去的人生“污点”,他深感懊悔,整夜睡不着觉。

在第一次打电话联系时,杨某对禁毒工作人员的话爱理不理、置若罔闻,但工作人员并没有因此气馁,多次耐心地与他联系和交流,送政策、访心理、谈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某渐渐放下了抵触心理,微信、电话成为他们沟通的工具,工作人员耐心地听他诉说自己的心声,及时纠正他的错误或者偏执的想法,细心的对他开导,在思想上帮助他、鼓励他。积极了解杨某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争取低保、临时救助,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得到禁毒工作人员的帮助后,杨某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2017年7月,杨某向工作人员提出就业帮扶需求,工作人员在微信上向他推送福建、厦门等地的务工信息,并与他一同梳理了过去的工作经验及优势,综合其目前身体状况,分析了其就业的局限性,如不宜从事环境湿度大、体力劳动重等工作。
经过市场调查,杨某发现废旧资源回收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在一次沟通中,杨某决定收购废品为自己打工,加上妻子的鼓励与支持,为了多收点废品、多赚几个钱,夫妻二人每天早出晚归,可谓吃尽了苦头,但他们乐此不疲。随着送废品上门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对行业越来越了解,越做越有信心,杨某索性在自己的住处建起了厂房,于2018年成立了自己的废旧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夫妻二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十几年如一日,虽然很辛苦,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生活蒸蒸日上。杨某对工作人员说道:“当时亲戚朋友就笑话我说,当过老板的人再收废品能行吗?我说能行,靠自己的双手,挣辛苦钱不丢人。”现在,杨某不但圆了自己的致富创业梦,还解决了附近部分村民就近务工的问题,目前公司固定用工4人,临时工10余人,每年流动资金以及务工费支出都在20万元以上。务工人员老马说道:“我以前在外面打工一月挣一两千元,自从认识了杨师,工资每月能挣到五六千元,也能照顾到家里,一天也没有那么辛苦。小伙子对下苦人很照顾,他这个人很攒劲。”对于未来,杨某也有自己的规划,他说,下一步打算扩建厂房,通过深加工提高资源再利用价值,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杨某的经历,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缩影,正是党和政府的真情关爱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彭阳县在针对涉毒人员“戒毒难、就业难、融入社会难”三大难问题上,秉持“党建引领、政府帮扶、专干接力、本人自强”的工作思路,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引领作用,给予戒断人员产业扶持、就业指导、创业优惠政策、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让他们及其亲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彭阳县禁毒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