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周口,一个听起来有点“土味”的地方,却藏着一所叫做周口师范学院的学校。

这学校的历史也挺有意思,从最初的师资培训班,一路升级打怪,最后成了正儿八经的本科院校。

最近看到它在河北省的招生分数线,最高分法学专业534,最低分日语专业493,这数字背后,其实挺值得琢磨琢磨的。

说实话,看到这个分数线,第一反应是“卷”。

现在考大学真是越来越难了。

但仔细想想,这“卷”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是大家对好大学的渴望?

是对热门专业的追逐?

还是对未来出路的焦虑?

有人说,周口师范学院嘛,也就是个普通二本,能考上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难道出身不好,就活该低人一等吗?

难道考上一个普通大学,就意味着未来一片灰暗吗?

当然不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选择?

我们有没有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就拿专业选择来说吧。

法学专业分数最高,这不奇怪,毕竟现在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学法考公似乎是条不错的出路。

但日语专业分数最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大家觉得学日语没前途吗?

是因为觉得日本文化已经过时了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现在全球化这么发达,懂外语的人才依然很抢手。

但问题在于,学了日语之后能干什么?

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这些问题,恐怕很多人心里都没底。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光环,好像并没有直接转化成分数上的优势

这说明什么?

说明考生和家长们,对这些“帽子”并不感冒吗?

还是说,这些“帽子”本身就有点“虚”?

其实,不管是国家级还是省级,这些头衔更多的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

但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实际的教学质量、就业前景,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

再往深里想想,周口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师范学校。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它天然带有“师范”的基因。

但现在,它开设了6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工、管、法等多个领域。

这种“转型”,是主动求变,还是被动适应?

有人可能会说,时代在变,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嘛。

这话没错。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在转型过程中,有没有坚守自己的特色?

有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就业难”、“内卷严重”时,是否忽略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特色建设?

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或许,周口师范学院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分数线,而是真正找到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它的价值。

毕竟,大学不是流水线,人才培养更不是简单的分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