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作为高校数量全国第一的大省,其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却愈发凸显。

截至2024年9月,河南省共有17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0所。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经济发达的江苏省,甚至领先全国。

河南高校的软科排名普遍呈现下滑趋势。除了少数几所如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排名有所提升外,绝大多数高校都出现了位次后退的现象。新乡学院更是一年内暴跌115名,这种跌落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即便是作为河南高等教育龙头的郑州大学,也难逃下滑的命运,全国排名从第46位滑落至第50位。这些数据无不在诉说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不过,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机遇。我认为河南省完全有可能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突破。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发力,扬长避短。
先看现状,河南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省会郑州拥有28所本科院校,占全省近一半,而濮阳、三门峡、鹤壁三市甚至连一所本科院校都没有。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不仅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助长了人才外流。
每年136万高考大军中,不知有多少优秀学子被迫离开家乡,为他省输送人才。一位老师打趣道:“我们河南就像个‘高考工厂’,年产136万考生,可惜留不住自己的‘优质产品’。”这话虽然有点自嘲的意味,但道出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尴尬处境。这种局面若不改变,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将成为空谈。

那么,谁最有希望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呢?结合最新的博士点增设情况和学科实力,我认为以下两所高校值得重点关注:
河南农业大学是个老字号了,建校120多年,在农学、林学等领域底子厚实。
近年来,该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拥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育等8个学科门类。特别是在农学、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上,河南农大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农大在2023年ESI学科排名中,农业科学首次进入全球前1%,这是该校近年来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作物学、兽医学两个学科被列为冲击“双一流”的重点建设学科,显示出学校在特色学科上的雄心。
河南农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地处中部省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2024年河南农业大学经费预算投入14.86亿元,与“双一流”高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考虑到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觉得农业类学科未来大有可为。
河南师范大学是块潜力股。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这四所学校里是独一档的。
这一数字在河南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反映出该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全面布局。
学科结构来看,河南师大已经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师大的化学、物理学两个学科被列为冲击“双一流”的重点建设学科。
这两个理科基础学科的崛起,折射出河南师大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决心。
在科研方面,河南师大近年来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河南师范大学经费预算投入18.5亿元,多个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河南师大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学科间发展不平衡,除化学、物理等少数学科外,其他学科的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话说回来,全国那么多师范院校,真正能跻身“双一流”的屈指可数。河南师大想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恐怕还得另辟蹊径。
至于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河南能不能实现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角逐本身,都将成为推动河南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