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校排名重新调整:兰州大学第1,西北民族第6,天水师范第10
谈及陇原大地的高等学府,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便是那座声名远扬的兰州大学。诚然,作为这片土地上唯一的“985”、“双一流”高校,其领军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若将目光仅仅锁定于此,则未免显得视野狭隘,忽略了甘肃高等教育更为丰富的图景。

最新公布的甘肃高校排行榜,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略带几分令人玩味的意料之外。兰州大学一如既往地稳居榜首,宛如武林中的泰山北斗,其地位难以撼动。然而,紧随其后的座次排布,则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擅胜场的局面,颇具看点。

当前甘肃高等教育的格局,用“一枝独秀,余者尚需精进”来形容,或许颇为贴切。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兰大,而其他院校则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也在寻求着各自的生存发展之道。这般景象,实则令人心绪复杂。一方面,学子们无不渴望步入顶尖学府深造,但名额有限,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难道甘肃的莘莘学子,除兰大之外,便别无他选了吗?
正因如此,甘肃省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寻求突破。与其在综合性大学的赛道上拥挤不堪,不如立足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譬如,西北师范大学便扎根于西北沃土,矢志不渝地为甘肃的基础教育事业输送师资;兰州理工大学与兰州交通大学,前者深耕于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领域,后者则专注于交通运输与土木工程建设,皆堪称推动甘肃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视线再向后移,甘肃农业大学在草业科学与畜牧学等领域,与兰大形成优势互补;西北民族大学则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兰州财经大学则在财经领域崭露头角,力争上游。这些院校,虽未跻身“双一流”之列,却也均在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切实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榜单后半段,更像是一场“小而精”院校的集体亮相。甘肃政法大学,作为西北地区独树一帜的政法类本科院校,专注于为公检法系统培养专业人才;甘肃中医药大学,则依托“当归之乡”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天水师范学院则立足于陇东南地区,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人们常常习惯性地将高校排名与办学实力直接挂钩,但我们是否也应关注到,这些院校在推动地方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仅从排名来看,或许会觉得这些学校不够突出,然而,它们的存在,却真真切切地解决了甘肃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如同《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所言,小固然有小的用处,不可轻视。
平心而论,甘肃高校所采取的这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益求精”的发展策略,是颇具现实意义的。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客观条件下,与其将力量分散,不如集中资源,办好特色专业,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

然而,这种“多元化”发展道路,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各高校虽在其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但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或许仍有待加强。如何将这些“多元优势”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强大动力,从而推动甘肃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这无疑是甘肃高教未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正如甘肃这片土地,既有雄浑壮阔的戈壁,亦有生机盎然的绿洲。甘肃的高校,也应如这般,既要有兰州大学这样的领军者,也要有各具特色的“小而美”院校,共同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贡献出各自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