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经济学院连续22年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供志愿服务保障。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音乐学院“向经典致敬,向祖国献礼”歌剧经典片段音乐会。
学校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学校被确立为“海南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全省首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近两年,海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也多次提到:“支持海口经济学院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海口经济学院自觉把育人工作融入自贸港建设大局,不断强化党建思政领航,全力构建人才培养特色体系,以“三创三力”强力打造人才培养工作的“蓄水池”,有力激活教育创新发展“一池春水”。
A
融合“三创”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践行育人初心使命。“无论公办民办,无论体制内体制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例外”,这是学校创始人、董事长曹成杰在办学之初首创提出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办学箴言和办学导向,联办改制二十多年来,校党委始终秉承高度的政治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提出了学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不是培养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凝聚先锋模范力量,培育创新特色成果,建设国家、省级标杆院系、样板支部5个;坚持党建带团建,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牵引,将10个素质教育学分列为毕业条件,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践行育人使命,董事长带头设立奖学金,由学校党政联席会成员和中层骨干联合发起设立“爱心助学金”,几十年来初心不改,尤其是“成杰奖学金”由建校初的10万元/年,增长到如今的40万元/年;从2022年开始,学校还专设了“班集体建设经费”,专门用于班级团队建设。学校坚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办教育,自觉担当“培养自贸港建设专业人才”之使命,招生报到率、对口就业率、毕业生留琼率等连年攀升;自觉担当“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之使命,留学生规模、国际互动交流与合作等日渐扩大,中国东盟大学生文化周、“一带一路”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论坛、海岛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论坛等活动声名鹊起;自觉担当“服务自贸港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之使命,构建起了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应用型学科集群与产业学院集群建设同步探索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及对重点产业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创建思政工作模式,营造“大思政课”格局。学校持续深挖、整合“十大育人”要素,积极构建以党建为龙头,“组织管理、工作运行、综合评价”化,“党建与行政同心共管、管理与教学队伍同频共振、思政与专业课程同步共建、教师与学生学教同行共容”,“党建和思政工作相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相结合”的“一体四同三结合”的思政工作模式,探索并建立了“聚焦一个目标(形成具有现代产业学院特征的应用型人才育人体系)、推动三项工程(全员参与的‘聚力’工程、全过程育人的‘贯通’工程、全方位育人的‘提质’工程)、建强四个平台(网络、实践、服务、组织)”的“1+3+4”综合思政工作体系,实践中,所有课程融入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育;开展全员暑期社会调查;推动“新媒体+思政”转型;将“三雅”教育纳入日常思政教育全过程;推动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等,各级党组织聚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思政工作新路径、民办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方法、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思政工作“新载体”,合力打造并形成了党建思政工作的“海经风格”与“海经特色”。
创设实践育人平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学校与共青团海南省委共建成立海南省青年志愿者学院,为海南自贸港的基层社会治理、文明城市创建和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撑。学校连续22年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小椰青”志愿者团队已成为消博会服务保障团队;目前,学校拥有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35项,与32家单位签订实践育人和志愿服务议,10余个项目被评为“海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项目”;学校被志愿汇、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确定为“全国高校公益实践合作基地”。学校成立美育研究中心,常态化开设高端美育论坛、美育大讲堂等,众多美育名家大家纷至沓来。重点扶持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创想结构社”“海鲸 BIM协会”“昆仑电竞社”等已成为学科专业竞赛的主力军。特别是开学典礼、迎新晚会、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开幕式等品牌活动,主打沉浸式情景大思政课,现已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
B
聚合“三力”助推产教融合发展
突出顶层设计的引领力。学校始终坚持政治统领高站位,将党的建设纳入学校章程,将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领域,贯穿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全过程。陆续出台并执行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三个制度文件,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顶层设计。在这一体系里,学校、学院、教师、教师党支部有机融合,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在评建阶段,学校严格对标本科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推进“十大育人中心”建设任务,有效推动了思政工作全要素达标。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校党委持续加大党建思政课题研究力度,突出组团研究、靶向研究的优势,明确加强产教融合中的思政研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目标愈发明确,路径愈发清晰,措施也愈发有力,不断丰富了“大思政”新格局的生动实践。突出思政体系的创新力。学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深化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探索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开展以赛促建,推进赛教融合,常态化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研究、研习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特别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围绕教师成长发展轨迹链,致力在培养新生力量、发展中坚力量、树立榜样力量、传播教育力量等核心任务上持续发力。同时,注重集智聚力,完善标准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启动专业课与教材课程思政同步建设项目,广泛开展“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临行政治嘱托)”“集体备课”“班主任讲思政课”等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活动,努力做到“课程有标准、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
突出育人载体的向心力。全面推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学骨干、合作方代表等700余人担任班主任或专业导师,“直接联系学生制度”已成为常态。推动课程思政与社会对接、与生活贴近,与文化交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师开展“走出去,让学生看;设问题,让学生想;给平台,让学生说”的同行共融活动。网络思政与学生发展同频共振,创新打造学校融媒体中心,整合新媒体工作室、网络思政工作室等资源,支持“海经青年”“海经思语”等思政新媒体平台创新发展,凝聚线上力量,打造网络思政根据地。组建学生、思政工作干部、班主任专任教师全员参与的网络育人“大思政”队伍,成立“青年宣讲团”,邀请师生共讲,推出“学习党的二十大”“理想信念教育”“学习进行时”“思政微课”等教育主题专栏。推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全面上线,打造“辅导员说”品牌栏目,展现“导言导语”风采,搭建学生网络在线课堂和移动学习课堂,充分发挥载体育人功能,全方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成长需求。另外,校企搭台,共同打造了南海音乐学院红色主题音乐会、中广天择传媒学院“青椰”文化艺术节、营创国际商学院劳育实践基地、时代旅航管理学院党建赋能中心工作系列活动、南海美术学院898艺术村、东方外贸外语学院外语文化节等一系列思政育人平台和载体。
C
深耕细作 催生校企合作硕果
在党建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下,学校陆续建设产业学院16个,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在探寻“党建+合作办学”的新路径与挖掘党建促育人、促业务、促质量的新做法中,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及以上奖项236项、省级奖项612项,其中一等奖156项;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70余项;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包括: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4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4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6人、海南省道德模范3人;学校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海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省文明校园、“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三下乡”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等。最为耀眼的是,2021年,学校通过海南省教育主管部门评审验收,并经国家教育部同意,被正式确立为“海南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全省首家),为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和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样本与示范。学校的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曾多次被国内诸多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广为传颂。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自创办以来,始终走在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最前线,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一如既往扎根海南自贸港,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坚定地朝着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勇毅前行。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