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2000多年前的楚国人建起南北绵延百里的长城,成为彼时雄踞长江流域的“霸主”。作为我国游宫建筑群和园林建筑群的鼻祖,许多由楚人发明的工程技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天的荆楚大地,武汉理工大学以雄厚的工科实力,不断复现前人的“长城”奇迹,打造雄踞国内高校前列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武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水利、建筑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方向,致力于培养相关行业内的领军人才。目前,该专业位列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行中位列第7,为湖北省内高校第一。而在麦可思研究院的一项报告中显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更是从全国800多个本科专业中脱颖而出,入围近五年的“绿牌专业”,进一步证明其热门程度与发展前景。

实际上,作为一门具备较长发展历史的专业,开设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院校并不在少数,而武理之所以能将这门专业发展到国内顶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武理以自身特色资源赋予该专业强大的竞争力。
该专业超过60%的教师具备留学经历,多数教师参与过业内关键技术研究,以教师的行业经验为基础,武理打造了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本科生不仅要掌握材料、力学、结构、测量等工程学必备知识,也要通过修习美学、管理、财务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审美力、管理能力和预算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精通项目管理的行业“全才”。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还围绕不同时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需要,形成对应培养的班级建制。开设“卓越工程师班”、“国际英才班”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前者采用“3+1”模式,本科生需要分别在第6、第8个学期进入业内企业参与实践,充分了解国内道路桥梁、交通运输领域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后者则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学生派往海外或大型国企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技术人才。
同时,该专业自20年前起就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以国家级创新训练为基础定期开展竞赛,检验本科生的学习成果。由武理承办的“纸桥结构设计大赛”一次性吸引200多组学生参赛,参赛学生展现出极高的科研热情;以“旋转组合不落梁顶推装置”、“索安机器人”为代表的一批本科生科研成果,聚焦业内重点关注的结构、材料、安全等领域的问题,不断在国家级比赛中拿下特等奖或金奖,不断刷新着武理在学生竞赛中的纪录。

近年来,我国因为频繁完成高规格、高难度、高速度的工程建设而在世界范围内频频获得“点赞”,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带来了更庞大的国际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以中国交建、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均对武理培养的工程人才表示欢迎,毕业生面向世界500强与战略新型企业的就业比例高达75%,总体就业率超9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空间资源也随之越来越有限。如何最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建起能够使国人安居乐业的当代“长城”,是需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研究的一大问题,也是需要各地有志学子参与其中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