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龙赛中学的高三教学楼走廊。学生们写下高考目标,拼成“胜”字贴在墙上。(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2024年5月22日傍晚,浙江省宁波市龙赛中学,高三教室里正播放英语听力,13班的班主任坐在走廊上批改试卷。她怕惊扰到学生,悄悄打开窗户,每翻一页卷子,都往教室里望一眼。
17天后,浙江的高三考生将迎来第二次外语高考。
这是浙江启动首批新高考改革试点提出的要求。2014年印发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定,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选用其中1次成绩。
所谓选考科目,是新高考改革的产物。改革后,保持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不变,取消文理分科,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与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自2014年浙江和上海启动首批试点后,新高考改革已经走过10年历程。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新高考改革,其中一些省市增加了外语或外语听力的考试机会,但至今仍只有浙江实行外语和选考科目都是“一年两考”。
“每届学生都会有黑马,也有意想不到的失手。”龙赛中学有近30年教龄的班主任张宏说,但在新高考改革后,“风险少了很多”。增加了考生选择性,破除“一考定终身”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终究有限,在政策的出发点和考生功利化目标的张力之间,改革也在不断调整。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边新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公平在起作用,公平本身驱动改革,但也是改革的制约因素”。
选课走班
2016年10月,龙赛中学班主任董晓倩带的首届新高考班,参加了第一次选考。董晓倩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选择的科目有些担心。
按照当年龙赛中学选课走班方案,这个班级属于“物技班”——学生都选择了物理与技术,同时在政治、历史、地理、化学和生物这5门科目中任选1门。
不同于此前文理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文科班统一学习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班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新高考改革后,学生有了更多选择。
这一变化始于2013年。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包括“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一年后,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存在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实施意见印发不到半个月,浙江和上海发布改革实施方案,新高考改革率先在两地启动。
龙赛中学副校长左建华,彼时任教务处负责人,“一开始看到方案,我们也觉得很复杂”。根据浙江省的方案,可选科目除了传统的政治历史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之外,还新增了“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学生在7门科目中选择3门,共有35类组合。摆在学校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完善选课走班制度?”
最终,龙赛中学在首届新高考班,采用了“定二走一”模式。根据学生的自由选择,打破原先的行政班,开设化生班、物化班、史地班等班级。在上述班型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数学和外语教学,同时另一门选考课程采用走班形式。
左建华解释说,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在走班的前提下相对固定,有利于教学管理。他打了个比方,同时选择化学和生物的同学,多数时间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彼此更为熟悉,竞争氛围也更好。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不同学校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储备、学生选课分布、校舍场地资源等情况,大体形成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三种形式。在“大走班”模式中,没有行政班级,所有学科都实施走班教学;“中走班”指保持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行政班教学,其它学科进行走班教学;“小走班”则是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归并科目组合,部分科目进行走班。
在董晓倩当班主任的2016届文科班,有个男生擅长历史和化学,但对学习地理和政治感到痛苦,想转去理科班。但已经到了高三阶段,转班不切实际。而他的下一届正好是新高考,不用在文理之间做选择。这让他感慨,“早生了一年,没有赶上”。
2016年秋天,在带完最后一届老高考班后,董晓倩留在高三做2017届物技班班主任,许多家长因不了解而产生情绪,“那个时候他们怨言比较多”。
但在高考成绩出炉后,班上近50个学生,有30多个考上了本科。对这个层次的班级来说,是可喜的成绩。满分100分,班上物理平均分只有60多,但技术有80多分。董晓倩对此解释说,技术科目相对不需要太多学习基础。同时首届新高考技术选考人数少,赋分较高,“把整个班级的分数拉高了”。
从教近20年来,董晓倩收到了第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感谢师恩”。
2024年5月24日,龙赛中学高二学生在课间走班。(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选择性和功利化
在选考科目中,不同科目难易程度不同,政策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这点。因而选考科目成绩并非卷面原始分数,而是采用等级赋分的方式。
具体而言,不同选考科目,都按照相同的排名比例划定等级赋分。比如卷面原始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都属于第1等级,对应赋分100分并计入高考总分。
边新灿解释,物理科目难度较大,如果按原始分数计算,总体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只有80多分。选择一门相对简单的科目,成绩较差的学生反而可能考到90分。“等级赋分整体上能解决不同科目难度差异的问题,解决不了不同科目学生之间总体水平不同的问题”。
以宁波市的两所高中为例。
在一本批次取消前,宁波市鄞州中学一本率维持在90%左右,211以上大学录取率在50%左右,在当地属于头部学校。鄞州中学副校长沈惠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校学生物理选考比例不会低于60%。
而在升学率属于当地中游水平的龙赛中学,学校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届该校有46.6%的学生选考物理,2018届下降到30.4%,2019届只有17.6%。同时选考技术的学生比例,从2017届的15.2%上升到2019届的41.5%。
与顶尖学生相比,普通学生选考物理显然不占优势。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希伟看来,新高考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高考分数最大化的功利化考量并没有变。尤其在相对普通的高中,必然会出现物理选考人数减少的问题。
不光是物理,化学科目也存在类似情况。龙赛中学首届新高考有60.6%的学生选考化学,但此后连续5年走低,2022届只有31.6%的学生选考。
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先后在2018年和2019年出台两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要求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学科基础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
但刘希伟注意到,一些高校理工类专业为保障生源,在选考科目上没有设置硬性要求。这导致高考未选考物理或化学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进入大学后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
为此,部分高校开设了“大学物理预修”等课程。刘希伟在调研中发现,某高校2017-2018学年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平均成绩56分,期末考试不合格比例达54%。在2019-2020学年的某班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只有33分,不合格比例达96.75%。
鉴于这种情况,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绝大部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本科专业,要求考生同时必选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长期跟踪评估新高考改革。她在调研中了解到,高中教师、高中生、家长、高校教师和高校生这5类群体,都认为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个人的兴趣、高校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三者利益要实现统一”。
2024年是“物化双选”政策落地的第一年。边新灿统计多地公布的选考科目要求发现,考生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科目,可以填报90%以上的高校本科专业。选择其它科目,选择范围相对小了很多,只能填报50%左右的本科专业。
一些家长的态度也再度发生变化。
物理和化学,通常是优秀学生的选择。即使在鄞州中学,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然而,为了填报志愿时有更多机会,有家长建议学生选考这两个科目。
沈惠君说,学校的做法是劝家长慎重。“学习过程会很痛苦,与成绩最好的学生竞争,结果也不一定理想,为什么一定要逼孩子呢?”
2024年5月24日,龙赛中学组织了一场校际教研活动,这是语文展示课的现场。(南方周末记者杜寒三/图)
倒逼教学改革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一线教师最大的感受是,高考正在弱化应试教育的导向。用左建华的话说,“刷题的收益越来越低”。
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年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高考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同时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在考纲取消之前,55岁的数学老师张宏有底气和学生说,“这个内容不考”。但现在任何人都不能讲这句话,因为试题怎么出“你猜不到”。
在他看来,新高考不按常规出牌,“有的老教师自以为宝贵的经验,已经被淘汰了”。他举例说,2024年浙江高考使用的数学全国卷,打乱了原先6道解答题中第一题考三角、第二题考数列的固定顺序。这意味着此前集中精力专题训练的做法不再有效,“只有看到高考卷以后,才知道在考什么”。
不光是数学,连语文的考查方式也有所不同。
原先默写古诗文,给出上句,默写下句,只需背熟原文。但如今要求理解性默写,龙赛中学语文教师、高一备课组组长丁海红举了个例子,“《六国论》中表现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一句话是什么?”
考试的变化,倒逼着教学改革,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新凤在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调研时,有高中老师同她说,“现在的化学题目,学生考完出来都快哭了。”答完化学大题,像写了篇小作文,不是简单计算方程式,要综合运用大量知识来呈现答案。一些老师很焦虑,“现在的题目,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了”,希望命题方式能再改回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今已不可能重回靠刷题就能拿高分的轨道,老师也不再有固定的教学和答题套路。在王新凤看来,能做的只有“适应这个变化”。
龙赛中学摸索出了一套办法。
左建华介绍说,在学科难度增大后,学校先把学生的作业量砍了下来。在这之前,部分学科为了提升学生成绩,会布置大量作业。通过班主任协调任课老师,效果并不理想。
最终学校出面调控作业量,要求各年级新课与复习课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在1课时以内,当天无课的学科一律不允许布置作业,高三年级复习课后的作业量控制在半份综合卷。在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后,“整体的成绩反而在上升”。
同时,集体备课和校际抱团互助的作用也更为凸显。
在过去,丁海红备课以教参为主,标出的重点就是备课的内容。但现在如果备课不下功夫,在第一个环节就会落下来。为了讲好一堂课,她要研究大量课件,甚至还要下载论文。在阅读海量资料后,发现共性和个性化内容,“在取舍的过程中,增进自己的理解”。
这大大增加了备课的工作量。因此备课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专人负责专门板块,“每个老师在一亩三分地里深耕细作”。在减轻工作量的同时,保障备课和教学质量。
2024年5月24日,浙江省内10所高中的部分语文、数学、地理老师,在龙赛中学开展教研活动。其中一位本校语文教师,在展示课上串联了贯穿整部《红楼梦》的语言体式,网上并没有可供参考的课件。
刚下课,丁海红就被团团围住,“能不能发下你们的课件?大家强烈要求学习一下。”
公平与效率
新高考改革这条路,浙江已经蹚过了10年。
2024年6月,吉林、黑龙江、安徽等第四批7省(区)迎来首届新高考。2025年,河南、四川、山西等第五批8省(区)也将按新方案进行高考。
破除唯分数论是改革的出发点之一。沈惠君认为,政策虽然在试图落实,但优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对学生而言,仍不可避免地经历分层、筛选和竞争。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功利性思维仍然无法根除。
做了近30年老师,早年经常有学生跑到办公室,跟她聊感兴趣的问题,让人眼前一亮,“这娃好有想法”。现在她发现,学生标配的素质越来越全,但面貌变得越来越一致,“像是流水线出来的”。
改革仍在继续,下一步发力的空间何在?
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在制度设计中,综合素质评价是指,高中学校观察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情况,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以期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
回到现实,沈惠君说,“高校的录取还是看高考分数,不看别的”。
王新凤在调研中也注意到,受访者较为认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过对“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的认可度要低于前者。用王新凤的话说,“大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这件事是对的,可以进行评价,但是不能作为招生录取参考”。
这背后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公平。
在她看来,高考的首要功能是选拔人才,而公平始终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公平的重要性被过度强调,又会影响效率。
以浙江为例,赋分制度、考试时间等都出现过调整。
王新凤在征集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时,有一位高中老师写道,“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安心从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不过变化或许仍然难免。
边新灿认为,整体而言,“改革的基本格局已经确定”。根据遇到的新情况,再及时进行调整,原则是处理好科学和公平,国家利益、高校要求和学生选择权,考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三大关系。
左建华的办公室能一眼望到校门口。由于已经有了一次英语和3门选考科目的成绩保底,家长也不像以前那样紧张。他知道,高考那几天,校门口不会像新高考之前那样围着乌泱泱的家长。
南方周末记者 杜寒三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杨艾艾 陈存 李頔赛
责编 钱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