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在发展中医药及民族药产业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政策支持与资源优势的双重驱动为该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侨联兼职副主席、贵州大学药学院院长潘卫东表示,尽管各方具备显著的优势,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侨联兼职副主席、贵州大学药学院院长潘卫东
潘卫东告诉记者,在履职过程中,他发现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
在产业总体规模上,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中药民族药行业一二三产的总体产值不足1000亿元,未能与资源优势相匹配。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中成药及民族药成药为主,有竞争力的药食功能产品不多,市场需求没有充分开发。
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偏低,多数不超过3%,远低于省外中药龙头企业10%~15%的水平。此外,高层次人才短缺,研发人员学历以本科及以下为主,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甚至有些企业尚未拥有全职博士研究人员。这导致了核心大品种上市后研究及深入开发不足,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缺乏高端饮片、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功能性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扶持政策上,主要表现为产业扶持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足。对龙头企业勇担科技创新主体及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的政策引导不够,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
面对三大“短板”,如何提升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创新能力,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潘卫东建议:得深化校企创新融合体建设,要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及全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优化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与中药民族药领域优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融合体建设,推动各级实验室建设与协同创新,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全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梯次布局体系。
潘卫东(右二)
在企业创新方面,他建议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以政策鼓励为主要手段,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聚焦中药民族药配方颗粒、中药智能制造、制剂工艺改进等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关键领域,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
在人才引培方面,他建议加强龙头企业重组,加大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引导我省相关优质国有资源或引入省外大型国企、民企资源,整合我省中药民族药领域相关民营企业成立国有或国内龙头企业控股的创新型中药民族药集团公司,提升运营水平和创新能力。另外,也有必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并大力参与由贵州大学等省内优强机构牵头申报的生物与医药或药学专业博士点,联合培养面向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医药科技人才,以补齐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