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徽的整体轮廓为圆形,象征学校“团结和谐”;校徽正中的“麦比乌斯圈”组合形成北京联合大学的英文缩写BUU,象征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坚韧、包容、奋进的精神;校徽颜色采用蓝色,象征智慧和梦想,传达学校师生用智慧实现梦想的信念。
中文名:北京联合大学 外文名: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UU)
创办时间:1978年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北京市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
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
主管部门:北京市人民政府 本科专业:70个 院校代码:11417
硕士点:10个一级学科、12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后:2个(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院系设置:14个二级学院
校训:学以致用 校歌:《北京联合大学之歌》 校庆日:10月18日
地址:
校本部: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外馆斜街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5号
垡头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垡头西里三区18号
工体北路校区: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西里12号
北苑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6号院甲1
红领巾桥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延静东里甲3号
蒲黄榆校区:北京市丰台区永外蒲黄榆二巷甲1号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
主要奖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
北京联合大学(Beijing Union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市首批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院校、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职业教育等级分级改革的试点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成员单位、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方主席单位。
学校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1987年,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2001年,市教委同意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校和北京市化学工业集团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08年,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1个主校区(北四环校区)、7个分校区,占地600余亩,总占地面积44.66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3.4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396亿元;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招生专业;全校教职工2599人,其中专任教师1463人,全日制在校生18698人。
1963年,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创建。
1978年,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语言学院分院创建。
1980年,北京语言学院分院、北京市外国语学校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学制为预科两年、本科四年(包括教育、实习)的六年一贯制。
1978年,北京邮电学院分院创建。
1982年,北京工业学院二分院并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北京工业学院二分院部分资源并入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职工大学,现发展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创建,一分校设在朝阳区原东大桥小学,开设中文、政教、历史等三个专业。二分校设在安定门外外馆斜街原外馆中学,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五个专业。
1983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合并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78年,北京航空学院一分院、北京航空学院二分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一分院、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创建。
1982年12月,北京航空学院一分院、北京航空学院二分院合并组建北京航空学院分院。
1984年2月,北京第二医学院一分院、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并入北京航空学院分院。
1978年,清华大学一分校、清华大学二分校创建。后合并组建清华大学分校。
1978年,北京大学第一分校(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分校)、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工业大学一分校、北京工业学院一分院(后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分院)、北京中医学院分院创建。
1978年,北方交通大学分校、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北京化工学院一分院创建。
1983年,北京化工学院一分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
1980年,北京职业大学创建。
1980年,北京市化学工业局职工大学创建,下设两个分校:北京市化学工业局职工大学化学试剂总厂分校,设有机试剂专业。北京市化学工业局职工大学化工机械厂分校,设机械制造专业。
1952年,北京市崇文师范学校创建。
1966年,北京市崇文师范学校停办。
1970年,北京市崇文师范学校复办并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
1964年,北京有机化工厂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创建。
1964年,北京化工学校部分并入北京有机化工厂半工半读技工学校,后北京有机化工厂半工半读技工学校更名为北京有机化工学校。
1970年,北京有机化工学校停办。
1971年,北京有机化工学校复校并更名为北京有机化工厂有机化工学校。
1978年,北京有机化工厂有机化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化工学校。
1982年,北京市第二化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化工学校。
1988年,北京市橡胶工业学校并入北京市化工学校。
1993年,经北京市高教局批准为“北京市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1973年,北京市中药技工学校创建。
1979年,北京市中药技工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医药学校,北京市医疗器械工程技术学校创建。
1983年,北京市医药学校、北京市医疗器械工程技术学校合并组建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
1998年,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并入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两校合署办公。
1985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文通知,建立北京联合大学,分设下列十二所学院:文理学院(原北京大学分校)、经济管理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文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原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外国语师范学院(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旅游学院(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原清华大学分校)、电子工程学院(原北京邮电学院分院)、机械工程学院(原北京工业大学一分校)、轻工工程学院(原北京航空学院分院)、纺织工程学院(原北京工业学院分院)、中医药学院(原北京中医学院分院)。同时北京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北京职业大学机电学院纳入北京联合大学统一协调管理。北京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在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职业大学机电学院设在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由这两所学院主办,属大学专科性质。5月,北京化工学院分院、北方交通大学分校、原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又相继加入北京联合大学。这就是北京联合大学建成初期的十五所分院。
1987年,北京市卫生职工学院中医部,原北京市中医学校部分并入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1989年12月,北京第三开关厂并入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业学院。
1990年6月,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划出北京联合大学,改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校。8月,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1993年3月,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并入首都师范大学。6月,北京市高教局同意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1996年1月,北京联合大学校部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学校以本部小营校址为核心,整合重组学院,调整学科专业的布局,加强校本部的管理职能。
2000年1月,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2001年1月,北京市教委同意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校和北京市化学工业集团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2月,北京市教委决定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6月,北京市教委同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东方大学城信息技术学院(后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东方信息技术学院,2009年7月撤销),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2002年,北京市教委向学校提出承担本科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要求逐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科生规模,压缩高职生规模,学校逐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按照学科专业群调整学院布局,停办平谷校区,回迁廊坊校区,多所学院停办高职。
2003年12月,教育部批准北京联合大学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网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2004年5月,市教委同意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
2008年10月,市教委同意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2012年1月,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7年,学校再次进行资源整合,新成立2所学院,调整并更名4所学院,撤销昌平校址,将原有2所学院分别迁入北四环校区和北苑校区办学,学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2018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加入“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北京联合大学阿尔山旅游学院。11月,学校当选中俄交通大学校长国际联盟中方主席单位。
2019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0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25个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之一。
截至2022年3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70个,涵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
专业设置 | |
学院 | 专业 |
应用文理学院 | 法学、档案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文遗保护与利用)、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师范学院 |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科学教育、音乐学 |
商务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英语、日语、烹饪与营养教育、西班牙语 |
智慧城市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
机器人学院 | 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
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 | 交通工程、物流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
管理学院 | 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 |
特殊教育学院 | 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视觉传达设计(听力残疾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听力残疾大学生)、针灸推拿学(视力残疾大学生)、音乐学(视力残疾大学生) |
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绘画、表演 |
应用科技学院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继续教育学院 |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99人,其中专任教师1463人、外聘教师218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5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2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6.1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76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2.0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41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6.72%。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9人,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20人,北京市级拔尖创新人才9人,北京市级优秀教师21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33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8个。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旅游管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应用心理学、软件工程、电子商务、酒店管理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历史学(文化遗产)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旅游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首旅集团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通信工程、特殊教育
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历史学、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工艺美术、特殊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会战经济与管理、环境设计
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档案学
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贸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精品课程 | |
类别 | 课程名称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WEB技术应用基础、应用数学与计算、公共关系概论、工程化程序设计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应用数学与计算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英美诗歌名篇选读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档案工作综合实践教程》等4部教材课件获评2019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64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6个。
2021年,学校学生参加各项校级竞赛人数5000余人次,有2710余人次获奖1950余项。在40余个市级、国家级比赛中900多人次学生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322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北京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344项,增长率达143%,奖励数量在北京市高校中排名第13位、市属高校中排名第2位。
教学成果获奖 | |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五维一体、分层递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的“英语+”高职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数字媒体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
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 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统筹规划,构建高职和专升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中高本衔接框架下的中职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 |
服务行业对接产业开创旅游实践教学新模式 | 2017年北京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
深化“陈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构建“学生中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 |
政学产研跨界合作,职业教育专硕本相互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2017年北京市职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
校企联动共进的酒店国际化职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
大数据驱动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 |
旅游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工作导向同步协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2008年北京市高教教学成果一等奖 |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12个,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部学位办教育硕士试点领域;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6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学、工商管理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经济法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特殊教育学、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政治学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类别: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艺术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4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2个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3个,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1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
院士工作站:李德毅院士工作站、周成虎院士工作站
北京市级科研平台: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生物质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北京市旅游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脑与认知智能北京实验室
2020年,学校年度科研合同经费1.4亿元、到账经费1.2亿元,获批25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立项总数位居全部获批75家单位第二,重大项目批复数量位居市属高校首位。其中研究中心项目获批3项含重大项目2项,规划项目获批15项含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2项,决策咨询类项目获批7项含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获批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计7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1项,涉及学科:管理学;青年基金项目6项,涉及学科:艺术学1项,管理学2项,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项,教育学2项。
截至2022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04.20万册,有电子期刊81.55万册,学位论文939.21万册,音视频152345小时。购买、试用及共享中外文数据库148个。参与北京各高校间的文献资源共享,获北京地区高校“馆际互借服务”“原文传递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先进集体奖,与北京学研究所共建北京学文献信息中心,与管理学院共建管理学科文献信息中心,成立文献特藏部,获批国家古籍保护协会会员单位。
院系地址
北京联合大学下设14所学院及校区 | |||
校区 | 学院 | 地址 | 邮编 |
本部(北四环校区) | 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机器人学院 | 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 100101 |
旅游学院 | 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 | ||
外馆斜街校区 | 师范学院 | 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5号 | 100011 |
红领巾桥校区 | 商务学院 | 朝阳区延静东里甲3号 | 100025 |
垡头院校区 | 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 朝阳区垡头西里三区18号 | 100023 |
工体北路校区 | 机器人学院 | 朝阳区白家庄西里12号 | 100020 |
北苑校区 | 应用科技学院 | 朝阳区北苑路6号院甲1 | 102200 |
学院路校区 | 应用文理学院 | 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 | 100191 |
蒲黄榆校区 | 特殊教育学院 | 丰台区永外蒲黄榆二巷甲1号 | 100075 |